今天是
守望乡愁 人大代表呼吁保护传统村落
作者:张伟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日期:2017-03-11 22:08:11 浏览次数:157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张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7年全国两会,记载乡愁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仍是热点话题。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了历代先民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守望乡愁 人大代表呼吁保护传统村落

   持续多年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贵州苗族全国人大代表雷艳发现,中国传统古村落消亡的速度很快,2002年至2014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至252万个。在之前一些保护古村落的行动上,呈现单一性,缺乏系统规范。

在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看来,"要加大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力度",因为村寨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社会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记忆空间。

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中国已初步建立指导和管理机制,对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555个传统村落给予每村300万元人民币的保护扶持资金。中国官方提出,要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乡村。

   雷艳指出,古村落的保护中,要让古村落的主体人群享受到现代化发展成果,把古村落保护和农耕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与"互联网+"、脱贫攻坚相结合。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胡国珍将她的视角投向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乡愁如何不剩“愁”? 乡愁如何不剩"愁" 胡国珍委员:建议设立传统村落国家级保护区。

   2000年,中国传统村落总数为363万个,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亡80至100个。这些消亡的村落中有多少是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为什么会消亡的这么快?

   为此,胡国珍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多次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锦屏县等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县份进行实地调研。

   经过多次调研,胡国珍得出了结论,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地处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二是城市较为优越的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心的选择,许多在城市长期务工的年轻一代,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失势在必然。三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撤村并点,直接导致村落消失急速消亡。

   “历史文化要素是传统村落的灵魂,自然环境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既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要素,又要保护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内在价值。”胡国珍认为,要切实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关键要树立当地村民、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强烈的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共同责任和光荣义务。同时,要探索科学的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村落,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载体。

   2012年,我国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先后公布了四批传统村落,共4157个,其中:贵州省546个,13.13%,而苗侗文化最集中的黔东南州,传统村落309个,占全国的7.43%,占全省的56.59%。

为此,胡国珍建议,在传统村落富集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设立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示范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进行差异化保护,分类开发,确保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探索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做好示范。


主办:温州市图书馆 电话:0577-88967178 信箱:wzwhj@wenzhou.gov.cn 浙ICP备11032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