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永嘉苍坡村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0-27 08:41:35 浏览次数:365
时间维度:
五代十国
地区维度:
永嘉县
所处位置:
位于永嘉县岩头镇北部,括苍山脉和北雁荡山脉之间
面积:
丘陵山地2400亩,农田600多亩
人口:
约2600人
  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四件必备工具,可是,你能想象一个村落布置成文房四宝的样子吗?楠溪江沿岸的苍坡村就是这样布局的,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因此苍坡村又叫文房四宝村。

一、自然与人文环境

  苍坡村位于永嘉县岩头镇北部,括苍山脉和北雁荡山脉之间,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楠溪中游西岸,地属岩头镇所辖,距县城约32公里。西北群山环抱,东南邻仙清公路,村落周围布有大片沃野农田,呈现一派“炊烟袅袅尽斜阳,笛声悠悠伴牧归”的田园风光。身入其境,宛如桃源之世。
  苍坡村辖丘陵山地2400亩,农田600多亩,人口约2600人,人均仅得田地115亩,由于部分人口长年外出工作,但需精耕细作,粮食也可自给。此外,村民充分利用山地,成片种植以柑橘、柚子为主的果树,因而生活比较富裕。
  苍坡村所在的地域文化肇起很早,其最早的人类文化遗迹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造成的战争离乱与人口迁徙却给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转机。南渡的中原士族,用先进的文化改造了瓯越文化,使它统一于中原的正统文化,由此楠溪江一带也开始了新的历史。
  苍坡村最灿烂的文化高峰在南宋,由于宋室偏安江左,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又一次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中原沿海。像东晋一样,偏安之地人文荟萃,南宋时来此的士流文人,如张九成、王十朋和杨简等人,都是一时之俊彦。他们代表了儒家正统的雅言文化,所以在任永嘉地方官吏的时代,也以礼教化为第一要务,这对于提高苍坡的文化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
  子弟取得科举功名,是整个宗族的光荣,一律载入宗谱,在家族的各种仪典里也可享受特殊的光荣。构堂里的匾额和楹联,除了颂扬先人辉煌的功业之外,就是炫耀族人的毕业和仕途。
  这种耕读理想成了苍坡人的传统,偏僻闭塞的村落里,文风之盛,科甲成就之辉煌,在全国的乡村极为少见。“诗书美,比户可封;游详之士,指不胜屈。”
  从唐至清,苍坡人才辈出,苍坡李氏是一“名门望族”,“宋孝宗皇帝以长子尚我仲意公,得为驸马,期间若郡守、邑侯,参军、转运使以及登科第,刘氏版者,代不乏人”。苍坡村李氏是“簪缨鹊起、甲第蝉联”的名门望族。苍山碧水之间,使田野父老引为乡土之光荣。
  元、明、清三朝,苍坡在南宋时的这种繁花如锦的盛况,经宋末元兵的大烧杀后不再出现。不过,如永嘉县志所说:“遗风余韵,元明间犹时有闻”。在明代还有一些科举功名的成就,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

二、历史沿革

  苍坡村为李姓聚居之地,自五代迁此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是楠溪江中游最古老的村落之一。
  五代末季,各地战乱频繁,独有钱氏吴越境内比较安定。苍坡李氏远祖,即于此时为了避世乱而寻到这片桃源胜地,由福建长溪迁至属于吴越地域的苍坡。据宗谱记载,苍坡村始建于公元909年的五代之初,始祖岑公字商岚,号苍墩。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驸马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的,依五行风水说规划建村。据康熙五十一年《李氏族谱序》载:“苍坡之地,始有夹岸桃花堤十六咏,亭台莲塘广数里,山明水秀,诗歌记序,汇成卷贴,人文之盛予地灵卜之至“,于是建立了村落。这些来自长溪(即富宁州)李氏,大多出自仕宦人家,有过功名,凭藉他们的文化修养,使苍坡村后来变成了人文兴旺繁盛之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内有多人参加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苍坡为抗战时的革命老区根据地。一九八五年起开始文明村镇建设。不仅使全村通上电,且建造了新校舍,同时还修桥造路,不仅方便了交通且实现了村内保护与步行街的愿望。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三、村落布局

  苍坡历史文化保护区村落布局,颇有受古代风水影响之缘由。祖先们为了求得子孙后代人才辈出,使村落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相得益彰,建成藏龙卧虎之地,不惜重金邀请风水名家对村落从选址到布局进行堪舆规划,据传苍坡古村是在国师李时日的精心规划下,以“文房四宝”为寓意,依风水定方位,形成以村为“纸”、以池为“砚”、以条石为“墨”、以长街为“笔”的方方正正的村落布局之特色。同时,因借西山为“笔架”,将东西长街正位为西山,如此能得文风兴运、科举功名。这种以“文房四宝”作为村落规划布局的独特匠心,透出苍坡历史文化保护区浓浓的书卷气。
  此外,苍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设置以阴阳太极图式布置的建筑;村首以五行思想中“水克火”为理念所构设“墨池水映笔架山”的格局以及村周四方以八卦定位的台门和水井等附属设施,反映古代苍坡村落整体布局的规划思想。
  苍坡村落中的街巷空间主要由房宅、墙垣、水道、庭院以及树木等构成。整个街巷不仅布局严整、主次分明,同时,空间错落、形态复杂。其以笔街为村落主街,呈东西向,南侧有明渠自西而东入墨池。次街为三退巷,南北向为笔街正交,街心有方石为镇石。其余巷路与笔街相交,其空间极其狭窄,曲直变化。
  街巷大多一侧凿有沟渠,或转折处设井台。街巷侧间有住宅卵石构筑的低矮墙垣,墙顶的栽植和庭中绿树往往探墙而出,形成特有的空间延伸格局。主街路以条石铺地,次街路以卵石铺地,仿佛是楠溪江江滩的延伸,构成独特的街巷空间景观。
  街巷空间曲折多变,敞敛有致,溪流贯穿,水口环境独特,山溪街相映成辉。由街巷道口,可眺观远山重岭。街巷两侧建筑,组合灵活多变,单体外观朴素淡雅,砖木结构为主,材质简朴,不尚雕饰,体现楠溪江特有的天然美。李氏大宗祠前开阔的池水与青山相映、狭窄而曲直回转的巷道与开敞的庭院等等都构成古村有序变化的风貌。
  苍坡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风貌景观,为门台、街巷、宗祠、堂亭、住宅、庭院、湖池、桥梁、水井、坟墓、墙垣、铺地等共同构成,既具有楠溪江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共同特征,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正中有变。

四、主要建筑

  苍坡村历史悠久,风情独特,文物古迹众多,它们与乡土文化结合体现着“山水情怀”和“耕读重教”的文化底蕴及儒道合流的建村思想。

1、宗祠建筑

(1)李氏大宗
  建于明代,坐东朝西,由正厅、两厢廊、戏台和前厅组成。正厅面阔七开间,进深四柱九檩,明间为抬梁式五架梁,额枋上立一块匾,刻有“李氏大宗”四字,前廊为船蓬轩,出一跳承挑檐檩。厢廊面阔四开间,北厢廊为五架梁,南厢廊为三架梁。前厅面阔七开间,三架梁,明间前设一戏台,顶部施藻井,歇山顶建筑,柱头出昂,设垂蓬柱。正厅正脊为叠瓦脊,铺小青瓦,硬山顶建筑,设勾头滴水,天井地面为块石墁地。

(2)官厅祠堂
  位于岩头镇苍坡村村口,建于明末,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单层悬山式建筑,建筑面阔三开间,进深六柱十四檁,前廊为双步梁承单步梁。明间屏门雕刻人物、图案,明间为抬梁式。次间为抬梁穿斗式。三面山墙用砖砌成,室内青砖铺砌。天用鹅卵石铺砌,屋面铺小青瓦,瓦脊为叠瓦脊。
  该建筑格局现存部分基本完整,规格较高,是研究楠溪江地方民间建筑特色的实物例证。

(3)三份祠堂
  建于清中期,坐北朝南,平面呈“一”字形,砖木结构,悬山式建筑。正厅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正厅明、次间顶部为藻井天花,前廊为船蓬轩。梁架为抬梁穿斗式,三面山墙砖砌,正厅地面三合土,天井用鹅卵石铺成;门台单开间,砖砌仿木构,悬山顶,砖雕斗拱,抹灰砖砌屋脊花草雕刻,铺铜瓦,屋面铺小青瓦,正脊砖条砌筑,两边设吻饰。

(4)外宅祠堂
  建于清朝,现存建筑坐北朝南,悬山式建筑,平面呈“一”字形。砖木结构,正厅面阔五开间,明间进深四柱十檩,前廊为船蓬轩,后部金柱顶部为平板吊顶,后部设神龛,梁架为抬梁穿斗式。地面用三合土,天井用鹅卵石铺地,门台用砖砌成,屋面铺小青瓦,带勾头滴水,正脊为叠瓦脊。

(5)水月堂
  位于东池北端,四面环水,花墙隔漏,古朴典雅。堂南端有一小院,内挖小水池,如明镜镶嵌,可鉴日月。水月堂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是八世祖李霞溪为纪念其为国牺牲的胞弟李锦溪而建。因常在夜晚凝望水中月,勾起思念亡兄情,故取名水月堂。
  正厅面阔三开间,由围墙围合而成,镂空雕花,一侧设游廊,游廊处设美人靠。由此进入,正厅为穿斗式单步梁,后部设神龛,由屏门隔开。前廊为船蓬轩,出一跳承挑檐檩,东次间为主人的卧房,西次间为主人的书房,门窗为镂空花饰窗,正脊为砖条抹灰雕花,铺小青瓦,有勾头滴水。

2、民居建筑

(1)李成合民居
  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由正屋、前两厢房、前屋和后两厢房组成,正屋面阔十一开间,进深八柱十三檩。带前、后廊,前廊为船蓬轩,门窗为镂空花饰长窗,后廊为平板天花,出一跳承挑檐檩。厢房面阔三开间,镂空花饰长窗,前廊为单步梁,前屋面阔五开间,单步梁。正屋二层重檐,正脊为砖条砌筑、雕花,两头设如意脊,厢房二层重檐,叠瓦脊,前厅单檐,正脊砖条砌筑,设如意脊,铺小青瓦,有勾头滴水。2013年根据县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要求,开辟为林曦明书画馆。

(2)李蓬溪民居
  位于苍坡村三退巷5号,建于清早期,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二层重檐悬山式建筑,正屋面阔七开间,进深七柱十二檩,前廊为平板吊顶,东厢房四开间,西厢房七开间,边设一门台,梁架为抬梁穿斗式,门窗装修为花格式长窗,东厢房边建有猪圈、厕所,天井用鹅卵石铺地,围墙用鹅卵石垒成,屋面铺小青瓦,正脊为叠瓦脊。

(3)李中兴民居
  位于苍坡村文明西街11号,建于清早期,现存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二层重檐悬山式建筑,正屋面阔五开间,进深七柱十三檩,前廊为船蓬轩,出一跳承挑檐檩,梁架为抬梁穿斗式,东厢房为五开间,西厢房为四开间,门窗装修为直棂雕刻人物花鸟,天井用鹅卵石铺地,中间有甬道用22条条石铺成,阶石两旁设垂带,屋面铺小青瓦,正脊为叠瓦脊,外有一砖砌门台,门台做工精致刻有人物花鸟,门台上面写有“山水怡情”。

(4)李天云民居
  据住户介绍,该建筑建于清中期,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二层重檐悬山式建筑。前面马头墙,正屋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柱十六檩,前廊为船蓬轩,梁架为抬梁穿斗式。两厢各为三开间,梁架为抬梁穿斗式,门窗装饰为花格式雕刻人物长窗,后厢房各为一开间,两边各设一门台,天井用鹅卵石铺地,照壁人物、树、房屋雕刻,前阶条两边设垂带,天井用鹅卵石铺地,围墙用砖砌成。屋面铺小青瓦,带勾头滴水,正脊为叠瓦脊。

(5)其他古民居
  在宋始祖墓东有清道光年间民居一幢,占地860平方米。在村寨西北有清咸丰年间民居二幢,平面均呈凹型三合院,占地1200平方米,沿笔街之北有明代三进民居一座。东部曾被灭毁,柱础方形样木所造,细部简洁,占地2988平方米,其东邻民居年代属明代,被损严重,占地225平方米,民居风格自然古朴,善于就地取材,用彩色卵石铺砌地面和围墙,大多属贴式砖木结构,占地2640平方米。

3、其他建筑

(1)苍坡溪门
  苍坡村的南门,木造牌楼式建筑,南北走向,面为三开间,六柱、三架梁,明间两金柱,次间各设两角柱,柱头科为十一踩四抄双下昂,上承檐檩和撩檐枋;明、次间攀间额枋设四组平身科,为九踩四抄双下昂式。屋面重檐悬山顶,双落翼悬山式;屋面铺小青瓦,沿口置勾头滴水,花脊两端饰龙凤吻兽及垂兽。
  此溪门形态优雅,颇具田园味。左右三段人字悬山屋檐,中间高,两边低。整个溪门型制奇特,头拱、月梁、大头梁做工都极为考究,颇具宋代木构淳和之风。明间一道月梁横跨,曲线富有弹性,如过江之龙,如上弦之弓。梁中悬一匾,上有“苍坡溪门”四个字,梁下中间辟门,两侧设直棂窗。站在门内向外眺望,近处一片荷塘,莲叶田田,远处阡陌交通,绿野平畴。与李氏大家经济庙、望兄亭等组成屋脊线起伏流畅,错落有致的画卷式立面,为苍坡最动人的景致。

(2)顶香桥
  建于南宋时期,南北走向。基座由块石垒砌而成,立于砚池之上,两侧地面块石铺面,桥中铺五块条石。桥面铺五块条石,高于路面0.99米,条石前设一台阶,桥路面铺青砖面,宽7.92米,其余为鹅卵石铺面,铺地两侧为条石塑面。桥面宽2.31米,长46.11米,桥面条石长3.09米,两侧分别立五块条石和六块条石。

(3)望兄亭
  位于苍坡村南寨墙上,据村史记载,始建于公元一一二八年,七世祖李秋山迁居方巷村,弟李嘉木留居苍坡。兄弟俩情深义重,每夜必促膝长谈,风雨无阻,后来两人商定兄在方巷村口建一阁,名“送弟亭”,弟在苍坡村建一亭,名“望兄亭”,两人夜谈分手后,一见到对方亭阁中灯亮,即知己安全到家。
  望兄亭重建于清代为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柱,檐柱与金柱间顶部为平板天花,四金柱顶部施藻井,为圆柱,圆柱础,檐柱为方柱,后金柱间设一牌匾,刻“望兄阁”三字,每根柱子柱身都有对联,檐柱间设美人靠,明间金柱间设坐凳,供游人休憩,亭子基座为二层,底层为块石铺面,阶条铺边,第二层为水泥地面,阶条铺边。正脊为砖条抹灰浇筑,歇山顶,设勾头滴水,铺小青瓦。
  望兄亭跟南边方岙村的送弟阁遥遥相对,与西侧的仁济庙、大宗祠、车门一起组成苍坡村重要的公共中心,并和寨墙上那铁臂虬枝,浓荫如盖的古柏构成了一段村落立面活泼灵动的轮廓线。

(4)仁济庙
  始建于公元1180年,重建于清,供奉周处,据《世说新语》载,周处为晋代江苏宜兴人,少年时横行乡里,人们将他与虎、蛟合称“三害”。后来周处改邪归正,射虎斩蛟,为民除害,最后战死沙场。1992年,仁济庙辟为楠溪江民俗馆。
  仁济庙由正厅、两厢廊和前厅组成,坐北朝南。正厅面阔五开间,明间进深四柱七檩,抬梁式。前廊为船蓬轩,出一跳承挑檐檩,明间顶部施藻井,绘图,厢廊面阔三开间,顶部为平板天花,檐柱柱身设牛腿,承挑檐檩。前厅分心用三柱,单步梁,出一跳承挑檐檩。正厅正脊为砖条抹灰镂空花饰、重檐,厢廊正脊为砖条抹灰实心雕花,前厅正脊为砖条抹灰镂空花饰,两头设龙像,中间立一抹灰门台,门台三开间,中间壁上刻五座人像,门台两侧设两个桃子。屋面铺小青瓦,设勾头滴水,悬山顶前厅两侧设美人靠,正厅前有一池塘。庙前有3棵3人合抱粗的柏树,至今已八百多年。

(5)古墓葬
  宋始祖墓园:第一代祖坟,据宗谱记载该建筑始建于宋,大清乾隆年间重修,墓坐北朝南,墓为圈椅式,由墓室及三级拜坛组成,墓室平面呈半圆形,墓圈用方块石垒成,后壁中央嵌青石墓碑,拜坛用方块石砌坎,坛面铺块石,墓外用围墙围起。
  四世祖墓园:第四代祖坟位于岩头镇苍坡村村西角,据宗谱记载该建筑始建于宋,大清乾隆年间重修,因第一、二、四代都是从福建大溪搬迁到苍坡,现存建筑墓坐北朝南,墓为圈椅式,两对墓室,墓室平面呈半圆形,墓圈用方块石垒成,后壁中央嵌青石墓碑,前壁用须弥座,墓前用鹅卵石铺地。

(6)灵山寺
  据寺里的老人介绍,始建于宋,重建于大清咸丰。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进深七柱十三檁,前廊为船篷轩,出一跳承挑檐檁,后部设神龛,里面坐着神像,梁架为抬梁穿斗式。三合土地面,天井用水泥抹面,屋面铺小青瓦,正脊为叠瓦脊。

(7)古井古池塘
  东头水井:建造于明代,现存建筑在造门路上,水井平面呈圆形,井壁用鹅卵石砌成,井圈用红石凿成高0.38米,井口直径0.71米,厚0.12米,水脉源自地下水,水质清澈。
  该建筑现存基本完整,现在村民还在用该水井水使用,是研究地乡民间的实物例证。
  八角井:建于明代,现存建筑在登银巷南北走向,水井平面呈圆形,井壁用鹅卵石砌成。井圈用红石凿成高0.19米,井口直径0.43米,厚0.15米,水脉源自地下水。水质清澈。该建筑现存基本完整,现村民还在挑水饮用。
  东池:在村东。始建于第八世祖之后。今池呈近似狭长的矩形,南北长147米,宽19米左右,北有水月堂,四面环水,仅有平石板相通。东南岸有望兄亭与水月堂隔水相对,西南岸布有仁济庙太阴宫,构景绝妙,是全村最佳的游览休息园林,东岸原有宽约14米的带状绿地,现大部分被建为2层住宅,其余植桃、柳、松、柏等花木,有“夹岸花望”的踪迹,占地3100平方米。
  西池:又名砚池,在溪门村口之西,呈矩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35米,现最佳视点望在溪门入口处,砚池北岸二民居倒映水中,粉墙黛瓦,夹有几根穿斗式深褐色的梁柱,古朴无华,构成一幅江南山村水乡的魅力画图,但西岸新建三层住宅、造型很不协调,大煞村景,占地2800平方米。
  总之,自楠溪江国家风景旅游区开放以来,苍坡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苍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民俗风情,成为现代人、都市人休闲度假时开怀娱乐的节目和了解楠溪江耕读文化及历史与民俗的窗口。
主办:温州市图书馆 电话:0577-88967178 信箱:wzwhj@wenzhou.gov.cn 浙ICP备11032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