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维度:
- 清
- 地区维度:
- 苍南县
- 所处位置:
- 处于玉苍山脉南麓雷石湖山和车水贡山之间的坡地
碗窑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处于玉苍山脉南麓雷石湖山和车水贡山之间的坡地。古村落依山傍水,沿山势山涧而筑,其构思巧妙,布局错落有序。古村落古色古香,林木丰富,水源充沛,并盛产高岭土,故先民择地而居,使陶瓷烧制业代代相传,并沿袭至今。
碗窑古村落的形成。古村落地处偏僻,明清以来有关史料记载不多,据《平阳郡巫氏宗谱》记载:“迁平(阳)始祖志益公,生康熙甲申岁正月,公于清乾隆初从闽大杨地迁居平阳蕉滩碗窑,承明朝先祖创业为逮,继而蝉联前志,大展瓷业,传越至今,是我浙南陶瓷之创始者。”“(公为)创业肇基之祖,素业陶瓷传家。”又据《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蕉滩,清雍正间夏、施、巫三姓首创为之,现有十二窑,产值约银圆八万。”可见碗窑古村落最早氏族为夏施,清初巫氏族迁入,诸姓同处,各建院落独居,并主要以陶瓷烧制为业,历代相承,形成如今的古村落。
碗窑古村落的布局。古村落原分顶窑、下窑和半岭三部分,下窑因建造桥墩水库而淹没。沿着古村落中央块石铺设的路面拾级而上,两旁的古民居、水碓房和陶瓷手工作坊错落有致。自附近的坝内山腾垟水库沿山腰设置的引水渠自上而下流水潺潺、曲折穿梭,流经各古民居、水碓作坊,供村民生产、生活之用。民居建筑每座有厢房、院落,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宛如一座小山城。碗窑窑址为砖木结构,沿坡而筑,顶置梁架,盖青瓦,层层叠叠十二层。碗窑古村落的布局彰显出古民居建筑与古村落明清时期陶瓷烧制和手工作坊高度协调统一,交相辉映,焕发出了碗窑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碗窑古村落的特色建筑有:
1、碗窑古戏台:碗窑古戏台位于碗窑村上窑三官庙前,为清代建筑,纯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建筑十分精致,是清代以来碗窑村民和商客观看社戏的地方。戏台面北,单间,用平面四角柱,各用夹柱石固定,下用方形柱础,台高1.09米,用木板铺设,柱头置圆栌头,柱头下20厘米处置大额枋,柱上横向联系斗口枋,上施藻井,八角重拱,井口枋下置花牙子,板上彩绘有戏曲人物故事图案,据南戏专家们考证,至少绘有12出当时盛行的戏文,目前可以肯定的有《白蛇传》彩绘图案,檐口出两跳,每跳出垂柱,第一跳垂柱间置花板,第二跳置挂落,垂柱样式有瓜篮、覆莲纹等,檐口施装饰性象鼻昂,屋面歇山顶,盖青瓦,屋脊雕塑福禄寿三星亭,施飞椽。戏台外观呈亭台状,典雅精巧,并有后楼筑设。
2、三官庙:三官庙面南,同戏台相对而筑设,中间相隔天井,两处建筑组成古村落一处完整的社戏演出及祭祀场所。三官庙又称三官大帝之庙,是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之庙,是碗窑先民祈求神灵保佑制瓷业生存发展的祭拜处,这已成为村民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其面阔三间,明间前出抱厦,抱厦施飞椽,上置有重拱圆形藻井,藻井旋形而上,像个大铜罩,俗称“田螺钻”.旋型由16根龙角形术柱弯旋而上,每根术柱用硬木雕成“斗子”,共265块,连接成龙角型,旋型边四个角雕有四只大蝴蝶,状似翩翩起舞。每块木板雕有不同花纹,还点缀碧绿色的圆珠。正殿进深九架四柱,二中柱间为五架抬梁,上立短柱承托檩条,带前后双步廊,明、次间各置有圆形、菱形藻井,前廊有六角藻井,及平棋天花,后部置神龛,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庙前有石墩木杆的天灯,天灯在电灯发明之前是夜间引路的照明光源,每晚点燃灯芯后,用绳索拉上,高高悬起。石墩上镌刻着“咸丰五年”的字样。
3、吊脚楼:吊脚楼在碗窑村三百多间古民居中最具代表性建筑,它始建于清代,坐东面西。吊脚楼面阔二开间木构建筑,穿斗式梁架结构,上置阁楼,以山势而筑,平面呈扇形,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二层悬山顶,南侧阁楼置坡面。整座建筑未曾使用一枚钉子,结构严密,风格独特,保存完好,它古朴美观、精巧、独具匠心,凝聚着清代浙南工匠的技术水平,是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4、老窑场:老窑场位于古村落顶窑,由王氏于康熙年间建立,后虽经重修,但原来结构基本不变。老窑场为砖木结构,沿山坡而筑,坡度约为25°,层层叠叠,计十二层,图像龙,俗称龙窑,又称阶级窑。老窑场窑头到窑尾通长约40米,面阔十三间,每间约2.5—4.0米不等,每层高约4米余。老窑场由窑炉、窑床、窑门、窑墙、窑顶、测火口、窑顶梁架等组成,历经几百年风雨犹存,延续并重现了浙江古代龙窑的风采。老窑场是碗窑古村落仅存的,至今仍在使用,在清末民初,制瓷业最鼎盛时,共有18条窑,以荷花盖碗盛名于世。
5、陶瓷手工作坊及设施。其主要由作坊、水碓房、淘洗池、沉淀池、拌土坑等组成。手工作坊木构单层,结构较为简单,每坊内均为通道,上置人字型梁架,地面夯实三合土,坊内设置晾晒坯体的木质长板架、制坯转盘,坊内保存着用于手工制作器物胎体的工具有车头盘(木质、即转盘)、车坐椅、脚架、马头椅、泥板、碗板、刮子、茂弓、水罐、画笔等。坊前置晾胎用的石柱架及淘洗池、拌土坑等。碗窑水碓房位于古道旁(碗窑古村落现保存有四座水碓),清代建筑,木构单层。水碓主要利用水流冲击力来碾碎高岭土,它由水槽、水轮、轮杆(轴)、水碓拔、水碓杆、水碓头、头臼和作坊组成。水槽石质长235厘米,上槽宽71厘米,下槽宽48厘米,水闸口宽81厘米,两侧闸柱为宽16×长18厘米。水轮轴、水轮为木质,水轮轴两侧直径19厘米,中部直径30厘米,总长342厘米,水轮最宽78厘米,轮沿壁厚6厘米,木板与方木制作而成,轮直径190厘米。水碓杆木质,长250厘米,宽14厘米,前头25厘米处,以石质头臼上头榫卯相接,另一头96厘米处设一杆台,两侧为接轮轴,直径为5厘米,长65厘米,两侧为长13厘米宽9厘米木质墩台,以承托轮轴的转动压力。水碓的设置,是碗窑陶瓷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碗窑先民智慧及创造力的象征,有着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
碗窑古村落制窑生产流程。据我们调查,碗窑村清代青花窑址保存较为丰富,较典型的有碗窑坑子底窑址和竹篮头贡窑址。主要分布在村周围山脚一带,烧制产品有碗、盆、盏、杯、瓶等,窑床设施和产品烧制、装饰等颇具瓯窑特色。每件成品从备料到分级,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全凭手工操作。制窑生产流程如下。
1、备料:自山上采来高岭土(当地人称白坭),由挑工挑至作坊边上的水碓房。
2、粉碎:利用水碓捣碎高岭土(高岭土土质有硬、软两种,有时要互相拌和),捣土时工人要在水碓房不时用土铲把大块的较硬的土铲到水碓下,反复捣碎。
3、搅拌:把捣碎的高岭土,铲到第一个土斗里 (第一个土斗也叫粗池)。用锄头不停地辗、拌,使沙子下沉,浆水通过水渠,同时注入后面的几个士斗,沉淀。放掉上部清,取泥浆晾干,即成陶土。
4、制作:拌匀陶土,取适量置于转盘,拉动拉斗,转盘带着陶土快速转动,呈现坯形;左手横托坯体,右手竖立上拉,均匀用力,坯体渐成杯状;取铁削角定杯体厚薄;摘水渠边遍植的菖蒲叶刮平杯沿;用篾弓将杯体压成碗状(篾弓系竹片所制,下端长度为碗底半径);用铜割子从坯体上割下已成形碗,置于碗板。
5、晒干:把成形的碗坯一个个放到碗板上,拿到太阳底下曝晒,没有太阳的天气,则要在晚上晾至半干。
6、修坯:待碗板上的成形碗晾干至半干,用坯刀修饰底部,放回碗板。全部晒干后,2或3个叠放,置于拱架。
7、绘花:调和各色瓷墨,用扎狗毛笔在碗外绘花。碗窑绘花属釉下彩,颜色偏蓝、绿、赭红,较素淡。绘花基本由女眷完成,较为随意。当然,精致的也曾有过。如被碗窑人引为自豪的5斤装古凤碗,所绘双凤戏牡丹,栩栩如生。
8、上釉:用上好的白坭、粗光灰制成釉水。然后在自制的釉水里上釉:在转盘上放置盾头,用修脚刀刮饰碗体内底部(粗瓷系一盾——18—20个碗坯叠放烧制,所以需刮饰内底部,以防垒叠时因釉水粘连)。
9、人窑:将修饰完毕的碗坯抬至窑区,师傅入窑装碗(碗窑采用龙窑,长30一40米,层高约3米,分9—12个窑间。
10、装碗:装碗有许多讲究:窑主请了最拿手的师傅,进窑间仔细整理窑床上的泥沙,将垫底的盾头一个个压实。然后由小工将一条条的碗板推进窑间,师傅接过碗,一盾一盾放在盾头上。
11、烧窑:龙窑第一间不放碗坯,只烧火,叫火柜,也叫空烧,第一间要烧8—9个小时。挨着火柜的窑间最小,然后依次宽大。每个窑间留有“火路”,供投掷柴片;每条窑壁即正屏的下方开有30个左右“火眼”,供火势传递;窑门边上留“火色孔”,供观察火色、成色。
火由火柜开始,直烧到第三个窑间,温度达700—800度,火柜熄火,封上窑门;第三窑间上火.约至1100摄氏度,熄火;转第四间……每间约需焚烧3—4小时。整条窑烧毕约2昼夜。
12、出窑:如火候已足,整条窑要冷却2天,再准备出窑。出窑时,窑里的温度尚未完全冷却,窑内的碗非常烫手。因此.在搬运过程中必然有保护皮肤的措施。一般是穿上较厚的衣服、套上自制的手套。另外,在出窑搬碗时要避冷风,否则会由于热度骤减而引起进裂。
13、分级:将烧好的碗取出的那一霎,窑工们的心里紧张极了,如果烧得好便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烧不好不仅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而且还浪费了原材料,所以窑工们在分级时,特别仔细。碗窑的碗一般分甲、乙、丙、丁、次品等几种,分级后进行包装。
碗窑的制瓷工艺,根据在窑址上挖取到的青花瓷器残片分析,碗窑曾经烧制的青花细瓷,其质量可以代表自北宋以来瓯窑瓷器的较高平。
碗窑古村落的文化习俗。碗窑古村落民风淳朴,传统的文化习俗源远流长,几百年来沿袭不变,较为独特的文化习俗有:一是祭祀五显大帝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八,全村老少一起出动祭拜五显大帝,以祈求人畜安康,瓷业发达。在活动期间,邀请社戏班子于古戏台日夜演出,此时的古村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二是祭祀三官大帝,俗称做“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祭天官,以求赐福;农历七月十五祭地官,以求消灾;农历十月十五祭水官,以求解厄。上述每次祭祀活动均须筹办三牲(猪、牛、羊)福礼,这些主要由江、余、华、胡、巫五姓族人操办,并沿袭至今。
碗窑古村落是一处自然风景、乡土建筑和人的和谐统一的休闲旅游场所,其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明清时期手工业制瓷的活博物馆”,是一部研究浙南乡土文化、乡土建筑和陶瓷发展史的活教材,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