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维度:
- 唐
- 地区维度:
- 平阳县
- 所处位置:
- 地处平阳县西南部山区,鳌江上游
- 人口:
- 现居住人口4000余人
在平阳县西南部古镇顺溪,有一座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村落——顺溪村。顺溪村现居住人口4000余人,处于顺溪镇中心地带,是顺溪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然地理与村落环境
顺溪村地处平阳县西南部山区,鳌江上游,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腹地—眉峰山麓,距县城39公里,因村落两岸青山夹溪顺流而得名。顺溪村东北连南雁镇矾岩,东邻青街乡睦源,西南与苍南县天井为界,西与吴垟乡接壤,北和顺溪新田毗邻,东向为苔顺公路,通南雁镇,西向为矾桂公路,通吴垟及泰顺县,是一个纯山区的古村落。顺溪村四面群山环绕,地形复杂,丘峦多姿,植被保存较好,正西面为眉峰山,西北向为铁障峰,西南向为白云山,南向有白岩山,一条清溪直贯村中心,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村中多数居民为汉族,还有少量畲族居住,村内百分之八十的居民为陈姓。
据《平阳县志》记载,顺溪村地处北温带,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水质良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暖温润,雨量充足,降雨呈峰谷型。年平均气温16.1摄氏度,降水量达1900毫米左右,每年的7-9月份,常存在着山洪和台风等自然现象,历史上多有记载。顺溪村属于亚热带常绿林带,适宜多种树、竹生长,四季常青。
顺溪源自于苍南县天井垟山南北麓,从顺溪镇万壑笙钟至南雁砚岩大桥,横穿整个顺溪村,溪水天然纯净,为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区。顺溪全长21.5公里,开阔处达100米,自明代起是顺溪镇至平阳北港重镇水头的竹筏交通航道,又是顺溪至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之间水上游览线,不少游客在此乘筏旅游。清孙锵鸣游顺溪诗:“清溪曲曲抱山来,万竹丛中叫画眉,不减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就是此地景色的写照。电景《竹外桃花》曾在此拍外景。至今当地人士谈起竹筏,仍是赞不绝口。
凤凰山陈族迁居与顺溪古村落的建立
顺溪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宋之际。相传唐未文房院使薛正明曾隐居于顺溪的白云山白云洞。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载,南宋时,顺溪出了两位武进士:陆良臣,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榜;陆同甫,官至路钤。顺溪村村落真正形成于明代,明代时期,平阳沿海一带屡遭倭寇侵扰,沿海居民纷份内迁山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平阳凤凰山陈族第二十代陈育球“经营四方,客游顺溪,相土宜而觇物产,遂创山业田园,揭家室而居矣。(《增修家乘序》)”顺溪陈族后裔本着先祖“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淹“(1994年新谱谱序语)的创业精神,奋发图强,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工商贸易,营造古屋,由此人丁财源两旺,从而使这个偏僻荒野的小山村逐渐繁荣兴旺起来。到了清代晚期,顺溪村由于手工业、农牧业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繁荣,人口急剧增加,成为旧时鳌江上游重要集市之一。山区存在丰富的林木、药材、竹及木炭等。山杂货行引来四方客商云集顺溪。文成、泰顺等地山民涌来顺溪采购及兑换山货。当时顺溪村就成为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通向水头浙南、闽北等部分山区货物的集散地。目前村中80%的居民为陈姓,是浙南地区罕见的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村落布局、山水营造
顺溪陈族的先人素有适意自然,好山乐水的传统,他们在村落的选址和整体布局以及古屋院落环境设置上十分有讲究,善于利用自然条件,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顺溪陈族族人酷信风水,他们相信好风水会给后裔们带来好运,眉峰山为顺溪村的风水象征。眉峰山俗称画眉尖,整座山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又似卓笔。清人瑞安孙锵鸣在《溪行望画眉尖》诗中说:“顺溪西有峰,极高,如卓笔。土人谓初三四夜月生时,适当其尖,故呼为画眉尖。”“连山毛竹青到天,隔林处处闻秋蝉。夕阳红上竹梢顶,溪旁茅屋生炊烟。此来不逢初三月,可惜闲却画眉笔。”顺溪陈族的先人认为他们居住的山坳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整个山坳就像一只大船,眉峰山意喻为船的桅杆, “一帆风顺”会给顺溪村带来好运气。顺溪村北有连绵高山耸立,南面溪流曲折而过,过溪迎面即有远山近丘,整个区块东西狭长,南北窄短。北部高山冬季可以抵挡北方寒冷的空气进入顺溪谷地,南面的溪流又提供了生产、生活的便利。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东南一带民居建筑的朝向亦大多如此,这是由特定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而顺溪大屋的大部分建筑为坐西朝东(或东南),也应了“一帆风顺”这句话。中国古代的宫庙建筑,一般均是坐北朝南,面顺溪陈氏宗祠和杨府庙,却坐东朝西,正对眉峰山,原因就在这里。水口宫是众水汇聚的地方,是船头,昂首驶向前方。过去顺溪村山坳没有石板桥,来往行人过溪时只有碇步可走,也没有水井。当地村民的风水理念是石板压在船身上,不利行船,挖口水井,等于把船凿个洞。
经过四百年的繁衍发展生息,顺溪村的村落格局基本保存,街巷格局相对完整,村落内的矴步、河埠、围墙、道路、门楼、亭子、题刻、作坊遗址、窑址、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存。村落自然环境保护较好,基本保持原有自然地形、地貌和风水环境。村落建筑背靠画眉峰,前临顺溪,负阴抱阳,建筑临溪而筑。村内保留有较多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顺溪老街绵延近四百多米,尺度宜人。
古屋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
“青街竹,顺溪屋”。这句流行于平阳民间的古老谚语,准确地表达了顺溪古屋这独特的乡土建筑在平阳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顺溪古屋沿溪而筑,粉墙黛瓦,布局恢宏,体量巨大,构建精巧,给人以古朴、深邃、庄重的感觉,它是浙南温州古代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是平阳族系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古代外来族群定居并繁衍昌盛的一个代表,堪称乡土建筑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的美誉,同时它也是构成顺溪古村落的主要标志。
顺溪陈氏迁徙顺溪百余年之后,顺溪陈氏家族产业的顺利经营积聚了大量财力,加以宗支昌盛,人口繁衍,这个家族开始便大兴土木,营造大屋。清雍正二年(1724),陈嘉询(1691—1760)、陈永千父子共同营建顺溪陈氏第一座大屋――陈氏祖屋。清乾隆中后期陈永千其五子陈深仁(1754-1787)、六子陈景仁(1758-1808)对祖屋进行了扩建。清乾隆年间,陈显仁(1747-1819)建陈氏老大份大屋。清乾隆后期,陈安仁(1749-1813)建陈氏老二份大屋。三子陈仁始建第三份大屋,清乾隆后期,陈作仁(1752—1818)始建陈氏老四份大屋,其子陈昌同、陈昌涛续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增建“适舫”三间,二十九年(1903)创办“益智高等女子学校”,以“适舫”作为讲堂。清乾隆后期,陈崇仁(1767-1748)建陈氏老七份大屋。清雍正二年(1724),建陈氏宗祠。清乾隆后期,陈显仁之长子陈昌洛营建陈氏新大份大屋。清乾隆后期,陈安仁建新二份大屋,当地称“门台底”。如今顺溪村仍留存有古屋几十处,其中保存完整具有代表性的古屋有八座左右,主要为陈嘉询支派所营建,如陈氏祖屋、老大份大屋、老四份大屋、老七份大屋、老二份大屋、新大份大屋、新二份大屋和陈氏宗祠等,这些古建筑于2006年5月26日被国务院公布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溪古屋建筑规模宏大,布局颇具特色,运用大开间、多院落的组合。多数大屋正厅开间在9间以上,各厅明间作为家庭活动的聚会之所,面阔明显大于其余各间。古屋的另一特色体现在大天井的运用上,但是大天井并非一览无余,有的院落又在大天井中砌造两道隔墙,适当地分隔空间,造成一定的私密性。隔墙上采用大漏窗,使庭院空间同时保持一定的联系。大天井的设置有利于民居中的采光与通风。
顺溪古屋在建筑布局上多以围合式四合院为基本单位,四合院以中心纵轴为主,横轴为副,沿中轴线自东各西依次建有前厅、中厅、后厅,厅与厅间南北两侧分置厢房,厢后又有廊厢别院,以回环廊道分隔为多个庭院(陈氏祖屋的庭院则多达六个),这些院落分则独立成院,合则成为一体。这些建筑相互之间均设有通廊,即便是雨天也可在各屋间穿梭自如。顺溪大屋多为楼居,其二楼前檐又设轩廊,俗称“走马楼”,也大大方便人们的日常走动和情感联络。这种空间结构寄托着人们对家族凝聚、团结、和睦的向往,那些长而厚重的围墙,则将一姓之家、一族之有团团围合在一起。对外则成为划分宗族的地理和心理界线,对内则严格遵循“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卑不逾尊,疏不逾戚”的原则,造成“闺门穆穆,兄弟怡怡,戾者以平,争者以让”的家居氛围。
顺溪古屋较多地保存了宋代民间木作遗风,堪称古代木作的“活化石”。究其原因,南宋时江浙一带空前繁荣,顺溪虽处浙南深山腹地,但也颇受主流文化影响。到了元代,江南中心地带的经济文化遭受了重大破坏。至明清一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明朝迁都北移,而顺溪因偏于深山一隅,又处于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里,社会文化出现“迟滞”现象,从而使一些古老的传统建筑手法和民居形态得以保存至今。顺溪大屋中的许多建筑构件保留着宋《营造法式》上的做法,让我们有幸见证了古老的木作。
顺溪古屋建筑装饰精致,雕刻别出心裁。自跨进顺溪陈氏大份大屋,跃入眼帘的是各种木质雕饰,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有雕刻,用“无木不雕”来形容绝非夸张。木雕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宗教神话、名胜古迹、山水花卉、几何纹饰等,这些木雕几乎都不饰彩绘,显露出木头的天然肌理、质感以及岁月为它们涂上的色泽。顺溪古屋底层檐廊后多使用通排的隔扇门,厅堂的隔堂板处也多用隔扇门,后檐柱间则多采用直棂窗。门窗格扇雕刻相对较为精致,绦环板多为雕刻山水、花木、飞禽、走兽、人物、博古等多种形式。格心样式繁多,以宫式格为主,中间有的穿插有“福”、“禄”“寿”等字,有的饰有小花件。裙板浮雕有如意纹、回形纹等图案。斗栱构件及梁架多有雕刻,如有的部位将斗雕刻成花瓣的形状;月梁的梁头往往浅浮雕出卷草、夔龙等图案。承单步梁的瓜柱下端被艺术化地处理成多段弧线。
耕读传家
过去读书是由百姓入仕作官,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俗话说:“有书不读子孙愚”,世家大族,对读书,又有深层的认识。在他们看来,读书不只是博取功名,最主要的是提高家族素质。顺溪陈族属"耕读传家"的昆阳凤凰山陈族分支,历史上向来重视诗书礼乐的教育。宋淳祐十年(1250)10世陈宗亮纂修《陈氏家乘》时,有武状元、同知枢密院兼观文殿大学士朱熠为之撰《宜都陈氏家乘序》:“温之昆阳大族为多,而门第之赫奕,子孙之繁昌,则未有加于陈氏者也。盖门第之赫奕,实由子孙之繁昌,藉使徒繁昌,而无贤哲之士,其欲门第之赫奕者,宁可得乎?陈氏自李唐迁居昆阳,其子姓登文科、武科、特科及补入大学、漕试,欤夫勉进纳边赏荫叙者,不啻有百余人,此门第所以赫奕,而非他族所能加也。...”这篇序文全文收在乾隆顺溪陈谱谱首,可见凤凰山陈族包括绛里支族、顺溪支族向来把由读书进入仕途作为光宗耀祖、提高家族地位的美事。平阳学宫献基是凤凰山陈族最引以为荣的事,这既对平阳教育事业作了重大贡献,也给本族后世子孙通过读书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际遇。凤凰山十八世荆山公陈博是顺溪始祖陈育球的从祖父,曾仕福建兴化府儒学。晚年回乡讲学,学生中不乏有科第出生的,乾隆顺溪陈谱中《书香遗迹》、《书香遗迹说》就是他两位考中进士的学生写的。
顺溪陈族继承了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清乾隆年间,顺溪陈族文风已盛,创办了书院和私垫。他们也曾组织子弟参加丁祭,丁祭即二月及八月上旬丁日在文庙祭祀孔子,这在乾隆顺溪陈谱《增修家乘序》中有明确的记载:乙末秋丁祭仍率弟侄等被礼物、具衣冠,恭登文庙助祭、领胙。祭祖,少伸追远之情。顺溪陈族虽远居偏僻山区,但仍不忘"耕读传家"的传统。近代以来,这个家族重视教育的传统更加值得称道。清末名儒泰顺周季兰曾长期在元三房大份创办的书院讲学.原国民党中将陈百村(或作陈柏村)先生就是他的得意门生。戊戌变法后,陈少文受时代新潮流的影响,积极兴办新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曾向当时正在温州、瑞安兴办新学的孙诒让索取办学资料。这年孙诒让给刘绍宽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到此事:"承询故里蒙学程规。前陈少文兄来瑞曾钞一通携归。请就近函询。大致以教里中子弟识字井以浅近算学、西艺、体质诸学导之涂径,无甚高论也。"陈少文从瑞安携归办学程规后,即在顺溪开办"益智高等女学校",招收当地10多位姑娘入学读书,主要是元三房的"七份头"(陈永千后裔)的姑娘.其长子陈亦德董其事,聘请山门徐叶英任教席,设有语文、算术、唱歌等课程,以不同于私塾的办学形式上课。这是平阳最早的女子学校,比1905年创办于县城"毓秀女子学堂"还早些。当时要办"新学"也有很大的封建压力,办女校就更难了,但陈少文还是将它办了起来,并坚持下去。女校的学生免交学费,办学经费、校舍均由他独家解决。光绪三十二年(1906)男女兼招,改名"益智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元三房大份秀才陈圣概东谊日本,将自己创办的自修班学生10多人并入"益智",学生增至30人。又聘一位瑞安孙姓教师来任教。"益智"学堂就设在陈少文故居四份大屋的小别墅"适舫"内,这在当时应算较好的办学环境。瑞安孙诒泽在宣统三年(1911)曾为之撰写碑文:“少文中翰,好客乐善,热心办学。郡邑名士过从几无虚日。曾于光绪戊戌冬筑此为招待所,兼以自适,命曰:"适舫"。嗣后独办益智小学,借作讲堂,学务调查员至者,皆极称其光线最合学校之用;则适者不但适千燕居,适于授辖,而且适干学校矣.爰为此书,以志钦慕。”这块碑文,现在仍然罐嵌在顺溪陈氏第四份古屋墙壁上。
顺溪陈族有许多人在清代科举考试中,得中贡生、秀才、武庠生、京都国学的监生(太学生)等,在这偏僻的山乡,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儒武杰,实在难得。清季以来,更有莘莘学子,游学四方,人才辈出,这是重视教育得到的硕果。如今在顺溪古屋内保存有众多的匾额楹联和碑刻等文物,陈氏祖屋现尚保存着的古匾有:“宾席春晖”、“洁择修龄”等匾额。第四份大屋匾额书“户侯第”,老七份大屋现尚存有“司马第”“文元”、“萱荫恒春”“贞寿衍祥”、“名端金玉”等古匾。同时还有孙依言、孙锵鸣和冒广生等近代名人题写的碑文和楹联。这些文物包含了门第荣耀、善待宾客、洁身长寿、耕读传家等内容,既夸耀了家庭的昔日繁荣昌盛,又蕴含着深厚的教化作用,也显示出顺溪村陈氏族人所取得的耕读传家文化成就。
曾经繁华的商业文化
清早中期,顺溪村的商业贸易就初具规模,是当时鳌江上游的重要中心之一。顺溪村老街沿溪而筑共有千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沿街店铺鳞次栉比,石铺街道古朴自然,尽显江南水乡特色,想必当年来往于此的顾客络绎不绝。现今还能从这些沧桑古街的老屋上,读出当年繁荣的故事。当时,顺溪村有各行商铺40多家,商店字号享誉浙南。其代表性字号为:松鹤店号、益生店号、正大店号、同和店号、同仁宝号、正昌店号、万丰店号、裕和店号、通有店号、福大店号、顺美店号等。这些老字号涉及各种行业,经营品种广泛,主要有山药、木材、农产品、日用百货等。至清中后期扩展经营,陈氏家族又创办了平阳县第一家陶瓷厂、开办第一批钱庄,发展了铸镬业、弹棉业、交通运输业、矿业、木炭业、蚕桑业、加工业、农牧业、药材业等,终于使这个偏僻荒野之地逐渐繁荣兴旺起来。民国时期,顺溪村人口急剧增加,由于手工业、农牧业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繁荣,山区丰富的林木、药材、竹及木炭等资源,引来四方客商云集顺溪,文成、泰顺等地山民涌来采购及兑换山货。当时,顺溪就成为鳌江上游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商贸文化中心,也是平阳、泰顺、文成、苍南四县边远山区重要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故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出版的地图称顺溪为市。
历经数百年的文化积淀,顺溪老街已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街风貌。尽管顺溪老街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再,但它的厚重历史却永远凝固在记忆中。
古朴的民风民俗
顺溪的民风民俗风情与平阳其他村落大体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宗族宗教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顺溪村民形成了自已特有的民风民俗,如:祠堂祭祀、明斋祀神、马仙出巡等。
祠堂祭祀
水有源,树有根,宗族的本源在祖先,祭祀祖先,是“敬宗收族”的重要仪典。祠堂祠祭也是汉族祠堂礼制的核心。顺溪陈族的祠祭和家祭都有些自己的特色,颇为隆重。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祠祭。从乾隆顺溪陈谱《增修家乘序》有"乙末(1775)秋丁祭仍率弟侄等备礼物具衣冠恭登文庙助祭领胙祭祖,少伸迫远之情"的语句来看,顺溪陈族过去也有到凤山或绎里的宗祠去祭祖,但主要是在顺溪本地宗祠祭祖。因陈氏户口众多,以前每个节日按大二房、元三房、三房十份,分3天在顺溪陈氏宗祠举行祭祀。祭祖讲究繁文缛节,甚至引经据典,以示隆重。各节祭神和祭祖均有特定的祭词,现存乾隆顺溪陈谱内就载有元旦、端午,中元、冬至,除夕五个节日的10篇祭神祭祖的祭词。每节祭祀先祀神(土地神),再行拜祭祖先。清代由生员出身以上身份的人为赞礼和主祭人,民国时期由县学和中等学校的毕业生为主祭人,参加者有各房的分支房首事。
据老人们回忆,顺溪陈族在民国时期农历元旦节(春节)期间,按大二房、元三房、三房十份分三次,分别于初二、初四、初六举行祭祖。各房于祭祖之次日举行聚宴。大二房是全家老幼均参加宴席,少女可去参加,已婚妇女就不去了。元三房是每尸1个男丁参宴,60岁以上的男丁邀请参加。三房十份人户较少,每户男丁全部参加聚宴。大二房要办120多席酒桌聚宴。端午、中元、冬至、除夕四节于每节节日前2天开祭,家家户户要办有鱼、肉类和香菇、木耳等十多个莱碗,于午后担挑到祠堂祭请。按房份1户或2户、3户合摆一桌,摆桌有传统固定的位置,各行的横直摆得报整齐,一丝不乱.房头户数多的,桌位要摆满宗祠的三进四厢.桌席上,端午节必有米棕。中元节有大明斋粿,冬至有糯粉汤圆,除夕有年糕馍糍。每个节的主祭桌上的三牲福礼,由轮值头家置办。祭祀仪式完毕,各户将金银纸火化后,把桌上莱肴收集放置羹担(竹制)挑回。当晚全家聚宴。
建国后的祠祭。建国初期,沿袭旧习。以后逐渐简化,文革期间,一度停止祭祀活动。自1990年后,每年的元宵节,中秋节,在祠堂举行春秋两季的祭祖仪式。由宗祠首事主持,以现在的八个字行裔孙中,每个辈份推出1人为主祭人,另有乐师5人,勤杂帮忙的人若干。其仪式较解放前简单些。首先摆好荤素菜和水果,点上红蜡烛,上香,鸣鞭炮。主祭人跪在祖灵牌位前,并由文化程度较高者宣读祭文,读毕,三跪九叩。祭祀过程中,演奏吹管乐箫、笛和打击乐小鼓,饶、磐等,并烧纸钱。祭毕,再鸣鞭炮。祭祀完毕,参与者参加宴席,吃得很简单,荤菜、素菜都有;第一碗上来的烧莱必须是红枣,第二碗是发莱,寓意"早发",其他则随便.如有客人来,则吃得好一点.
明斋棵祀神
顺溪陈族的先人信奉眉峰山如神山。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顺溪人就舂打一种叫“冥斋”的糕点,以祭天地、祭神明,这是顺溪陈族几百年来特有的风俗。
大明斋果的制作过程一般是选用上等粳米配糯米浸以山棋灰水,把浸好的米碾成粉,在蒸笼里炊熟,然后放石臼里舂,充分舂打之后,然后做成三棱錐体状,形如顺溪的眉峰山,或者是做成寿桃状,可以充当冥间之素斋,祭祀时让先人享用。其大者有成年人那么高,小者不盈尺。糕点祭祀过山神和祖先后,当做礼品送给出嫁的女儿,让外孙们饱食。“明斋果”为顺溪特有的名产,它可蒸、可炒、可烧汤,配以香菇、木耳、青菜、虾米等,韧劲大、清香可口、口感特好、回味无穷。顺溪的大明斋果在北港一带是很出名的,顺溪陈族家家户户在祭请神明后往往还会把明斋果分赠给各地的亲朋好友。
马孝仙出巡
顺溪陈族最普遍的崇拜活动是祠神祟拜。顺溪陈族聚居地主要有水口马孝仙娘娘宫、地主宫(现废)、关帝庙、杨府庙。奉信者在每月初一、十五早上,都要到各神庙点香烛礼拜,祈佑平安。
神像出巡,原是民间信仰最隆重的活动,温州民间俗称抬佛,其实抬的不是佛,而是神。过去顺溪因关老爷、杨老爷和地主爷的神像,均为泥塑(现在为木制神像),不便出巡。所以只有水口宫马孝仙娘娘出巡。
过去马仙出巡是水口宫,也是整个顺溪陈族(基督教徒不参加)最重大崇拜活动。历史传统是每隔一年(三年两头迎)的秋季农历九月要抬孝仙娘娘及陪祀的元三爷、黄九公三尊神像出巡。九月里何日迎神,由首事在神前占卜择吉日。庙会三天,每天上午抬神出巡,有高阁、男童扮演七星、四值功曹、金童玉女,各色花样装扮队伍浩浩荡荡,排得很长。每到一定的地点设路祭,沿途家家户户烧香礼拜。有的妇人把自己幼孩抱到娘娘的凉伞下,祈保平安。夜间娘娘住在农家,第三日回宫。“庙会”期间,商贾云集,远近群众前来购物。下午、晚上做戏。地主宫有戏台演戏,上村溪滩搭台演戏,有时后山垟也搭台演戏,非常热闹。
20世纪50年代以后,停止抬神活动。90年代又抬过两次:1993年和1995年,并把庙会与物资交流相结合。1993年是在农历九月十五日举行,抬神一天。天发亮就动身,午后回宫。1995年原来也定在农历九月十五,但族人认为这天不吉利,改在十六日进行。
抬神出巡的路线一般是:水口宫一下顺溪村一顺溪村一上顺溪村一知音一后山垟一岭麓一菜场一大桥一南新村一溪南一水口宫,成“∞”字形前进。在一般情况下,由溪南到水口宫是可以从溪上直接过去的,如遇多雨,溪上水流较大时,从碇步(大桥)返回。这样除朱山村因在山上,溪北村因路不顺没经过外,其他有陈族聚居的村子都经过了。溪南村是畲族聚居村,过去没有经过,现在畲族也成为水口宫马仙娘娘祭户,所以也经过溪南村。
古村新生
顺溪村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较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众多富有特色的清代古建筑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为其抒情喝彩,赋之以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灵性。在国家大力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代背景下,平阳当地文化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先后编制和出台了《顺溪古建筑群保护规划》、《顺溪镇保护与环境整治规划》、《顺溪古建筑群保护修缮方案》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平阳县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出巨资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溪古建筑群和顺溪古村进行全面修缮保护,顺溪村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及特色,正焕发出勃勃的发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