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苍南福德湾村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0-27 10:21:11 浏览次数:483
时间维度:
地区维度:
苍南县
所处位置:
苍南县矾山镇,距苍南县城南18公里
面积:
44.97公顷
人口:
现有住户563户,户籍人口2180人,常住人口1505人
  福德湾村位于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矾山镇,世界矾都,四周群山环抱,东高西低,位于苍南县西南部。福德湾村距苍南县城南18公里。面积44.97公顷,西含西坑,东揽旗杆内,北扩亭仔脚,南达南山坪,现有住户563户,户籍人口2180人,常住人口1505人,村民以朱、郑、王、林四姓为主,其中朱、郑二姓村民占50%以上。矾山矾矿遗址位于矾山镇福德湾村鸡笼山,坐南面北,由采矿遗址、炼矾遗址、附属遗址和传统民居等历史遗存组成,占地面积21.39公顷,当地人俗称为“一车间”。矾山的炼矾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遗址依山而建,炼矾遗存与传统村落布局相互交融,老街曲巷交错,房屋高低间杂,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古街道等建筑仍保存较好,古朴典雅,韵味深厚。它是属于近现代工业遗产,是浙江省工业遗产的代表,也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工业遗产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的内容和范畴拓展的产物,是浙江省工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2005年3月被省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所在地福德湾村2013年2月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2月被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福德湾村历史沿革

  宋末,矾山发现明矾矿,开始有人居住。元朝,住户有所增加。明朝洪武年间至清末,明矾业大幅发展,吸引了众多逃难者和以明矾产业为生的工人散居于现福德湾村境内。明朝中叶,永强(现温州龙湾永中街道等)屡遭倭寇侵扰,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躲战祸,当地朱、林、郑、王四家逃难至现福德湾境内,开始治炼明矾,生息繁衍。随着明矾业不断发展,相关配套行业,如火药制造、打铁、木工、裁缝店、布店、米行、打草鞋、剃头、中医、针灸、说书、南货、豆腐店、饼店、箍桶、蜡烛店、道情等系列衣食住行行业在福德湾境内应运而生,福德湾村初具雏形。之后又有朱、郑、张、王、林、苏、刘、李、项、冯、郭、卢、胡、吴、洪、欧阳、吕等16姓聚集于此,沿着平缓的山坡建房栖息,生活,劳动,创业,安家,几代荣昌,现福德湾村以老街为中心,西含西坑,东揽旗杆内,北扩亭仔脚,南达南山坪。
  福德湾村名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演变。相传首批进入福德湾境内的早期居民发现石壁脚下有一处破落的庵堂,其周围植有一亩苦竹,当地居民便将庵堂所在地域称为“苦竹庵”,当时有“雷打死人苦竹庵”的说法。后因“庵”与用于地名、表现地理特征的“垵”(山坳)同音,随字面演变为“苦竹垵”,又因方言谐音,渐渐被叫做了“苦竹湾”,解放后,被命名为矾山镇第九居民区,五、六十年代,温州矾矿在福德湾村半山腰建立第一处机械化生产车间,被村民称为“一车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响应破四旧运动,曾经被改名为幸福村,后村名几经易改,本地群众多以“苦德湾”自称。2000年以后,因忌讳苦字,将村名雅化为福德湾。

三、福德湾村民风民情

  福德湾村因矾而生,因矾而盛。“有采石爸就有采石子”,子承父业长期以来是传统。旧时,因采矿业受技术等条件限制,高危系数、风险性极大,“日早不晓得天晚上”的现实使得矿工情系神祖,将自己的生命安危寄托在求神拜庙上,马仙娘娘、陈府侯王、窑主爷、五通爷、白马爷香火兴旺,同时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也使得矿工比较懂得享受生活,矾头势好的时候“穿毛线衣”,坏的时候“象乞丐穿蓑衣”,并常常以吃来犒劳自己,咸光饼夹猪头肉就一直很有名。矾山年节也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冬至都有吃排场。时至今日,村民生活多安排有序,但产业的延续使得该村至今古风犹存,乐观豁达、豪爽大义、洒脱至真、爱热闹、喜美食依旧是福德湾村人的秉性。1990年该村结合民间传统庙会与物资交流会,首创明矾节,农历九月初六千余人参加盛大的游艺活动,以此纪念明矾始祖发现明矾的功绩,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今20余年无一间断。

四、福德湾村工业村落特色

  福德湾村因矾矿的开采、生产而形成,数百年来,其应开采、生产需求,先在山上初具雏形,再延伸到山下形成村落。福德湾村几百年采炼发展历程,不但在村内遗留下了矾山矾矿遗址这一较完整的上世纪50年代采炼生产、生活系统,也遗留下了大量因生产、生活变迁需要遍布该村各角落的矿硐(采空区)、街巷、石抬阶、古树、古井及大量的特色民居。独特的发展历程使其形成了从山上到山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的工业村落民居风格,也使该村逐步形成了当前从山上至山下依次为矿硐(采矿区)→居住区→炼矾区的基本布局。
  村内古民居建筑均依自然山势而建,坐向不定。百年来,为满足、方便采炼产业工人休憩,民居建筑形成了从山上到山下随采炼区废弃、兴建而变化的多个区块。村内传统民居及历史建筑纯木构建筑较少,砖石混合构造居多,具有距工作区近,分布相对集中,构造简约,占地面积小的特点。民居用料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矿石垒砌而成,变废为宝,颜色五彩斑瓓,吸人眼球。后檐驳坎多用废石叠置而成,屋面常设开窗,采光、通风所用,稍间屋面多为三坡面,薄砖曲线砌筑而成。目前尚存的古民居建筑依地理位置及功能分为矿主住宅区和普通工人居住区两区,其中位于山腰平坦开阔处,建筑规格较高,房屋面积大,多有院落的为矿主住宅,而以老街为中心分布,距上世纪50年代炼矾遗址较近的为普通工人居住区。
  几百年来,担负着明矾运输和村民生活出行的挑矾古道、村内街巷保存完好,其多为石板铺设。挑矾古道由明矾产地福德湾出发,以人力肩挑,穿越重重大山,到达可通水路的藻溪、赤溪、前岐、沿浦四埠头,再销往世界各地。福德湾村内段古道在明中期至民国时期是明矾出村的主要通道,现古风犹存,但已成为矾山城建区群众清晨、傍晚登山健身壮体场所。村内主街以老街为中心,亭仔脚街、石板街、南山坪街分别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外辐射,村内巷道蜿蜒,与主街接壤,交错弯绕,四通八达,别俱韵味。
  独特的村落发展历史、典型的浙南山地民居,纵横交错的街巷格局,幽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矿硐与炼矾遗址相辅相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五、福德湾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福德湾村是世代产业工人生产、生活的集聚地,是浙南山地民居与浙南早期采炼矾工艺技术、工业文化遗迹的完美集合体,其记载了普通广大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历程,是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遗产和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在这座百年村落的发展历程中交相辉映。
1、矾山矾矿遗址
  矾山矾矿遗址位于福德湾村鸡笼山北坡,坐南面北,是浙江省工业遗产的代表。该遗址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遗址内的炼矾设施建筑自改造建成及生产后,企业根据安全生产要求,温州矾矿不断给予维修保护,但建筑结构风格未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因经营管理不善、交通不便、行业不景气和整治矿业秩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停产关闭后,多数基础设施未曾变动,仅部分古民居、古街道路、古井、运载轨道等有改、扩、新建痕迹,大部分工业遗存保存完好,被认为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活遗址”,也是矾矿采炼技术发展、工艺变迁“活的教科书”。由采矿遗迹、炼矾遗迹、附属遗迹、民居古建筑及祭祀传统与宗教信仰遗迹等内容组成,占地面积21.39公顷。
2、工业村落古建筑
(1)民居古建筑
  1号朱氏民居,位于老街南端228号,民国时期典型民居,为当时矿主住宅代表建筑,砖石砌筑,五开间二层四坡面,一层门窗置青砖方柱,二层单间设双窗灰塑圆柱拱券式,带有明显的欧式建筑风格。2006年8月受“桑美”超强台风的影响,该宅北侧两间被毁。
  2号郑氏民居,位于老街南端西坑村30号,民国建筑,依山势而建,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呈“L”型,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正屋木结构建筑,面阔七开间,七柱十三檩,双挑檐,明间置神龛,前廊设船篷厢;西厢房为后期添建,砖石结构。建筑带院落式。
  3号民居,位于老街中南端福德湾225-239,民国时期传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带两个院落,依山势而建,典型的山地建筑风格,块石垒筑。
  4号民居,位于老街中南部福德湾203号, 建于1945年,传统木结构建筑,建筑带院落,建筑保存情况好,占地面积71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建筑构件带装饰花纹,其中挂柱、撑拱等构件雕刻精美、生动,建筑空间处理精致别具一格。
  5号民居,位于老街中部福德湾街132-138号,该建筑为传统商业建筑形式,保存情况尚好,建筑占地200平方米,建筑临街而建,平面呈“L”型,四开间二层砖木结构,屋檐中间置腰檐,是矾山老街的典型商业建筑。
(2)传统老街
  福德湾老街——全长350米,宽度多在2.2~3米之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北向与石板街、亭仔脚街交接,南与南山坪街接壤。街巷顺山势呈南北向阶梯状分布,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多分布在台阶两侧。长期以来,因为挑明矾的人从山上下来都要经过这条街而形成的一个天然的商业集散地,旧时此处行人川流不息,是福德湾村及矾山最繁华的地方。
  亭仔脚街——北与矾山老城区内街接壤,南与石板街、福德湾老街对接。全长200米,宽度多在2.2~3.5米之间,南北向呈阶梯状分布,古建筑多分布在台阶两侧。
  南山坪老街——北与福德湾老街对接,东西向顺山脊线分布,全长280米,宽度约2.5米,古建筑多分布在老街南侧。
  石板街——位于老街东侧,全长500余米,宽度约4.5米。因其地面用条石铺砌,故名。呈东西向设置,街巷两侧有落差,建筑多分布在街道南侧。
(3)挑矾古道
  福德湾村内段古道——福德湾村内段古道从内街一直通往内山村,全长2180米,主干线沿涵溪及民居修建而成,由花岗岩、青石板铺设而成,部分两侧置压条石,与周边石板路、沙石路相衔接,交错纵横,现已成为矾山城建区群众清晨、傍晚登山健身壮体好去处。
(4)树木
  村内有各种年限的树木,树种为枫树、樟树、桉树等,多种植于清末民国,以及建国初期,树龄多在50至150年之间。南山坪树木较多,山势越低,树木渐少。
(5)古井
  村内有各种用途的古井,包括饮用水井、矿用水井等,开挖时间多在明、清时期,极少数为民国和建国后挖掘。饮用水井保存较好,大多数位于房后,或者人口密集区域,福德湾、南山坪、旗杆内较多,西坑、亭仔脚较少。井平面呈方形,井壁用矿石垒砌,水质污染较少,井水清澈,至今仍在使用的占大多数。矿用水井遗迹尚存,考虑到安全因素,多数被碎石、杂物掩埋。
3、祭祀传统与宗教信仰遗迹
  石宫位于福德湾炼矾遗址的东侧,为年代较早的建筑物,1937年的平鼎县委(苍南县原属于平阳县,鼎指现在福建省福鼎市)就在石宫建立起了平阳矾矿支部,并开展了矾山一带的革命斗争;同时,早期矾山曾在石宫办过学,名叫温山学校。供奉的是明矾始祖秦福,并有一定规模的信俗活动。
  白马宫紧邻老街中段西侧,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供奉的是浙南民间较为常见的白马明王,善男信女多为老街原居民。宫内尚存一风化较为严重的无字碑刻,落款隐约可见清光绪年。白马爷是民间从人到神的典型神灵,也就是白马三郎,源于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每月逢初一、十五,附近的矿工信徒都会来此烧香点烛、祭祀活动,祈求平安顺利。
4、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百年村落,百年工艺,百年文化,聪明勇敢的福德湾人在百年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1个。
  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矾塑
  矾塑,俗称明矾塑形工艺,作为炼矾结晶延伸产业诞生于1920年,发源于福德湾村,是该村所独有的工艺美术奇葩,是手工与“天工”巧妙结合的工艺。以线条造型,用材简单,创作方便,只须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把钳子和数条铜丝及有色纱线,就可扎成各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模型,再将模型放入明矾结晶池,通过自然凝固,使模型上的纱线沾附上晶莹剔透的明矾,便成为别具神韵的矾塑作品。矾塑作品,浑然天成,其质感胜似白玉,通透不逊冰雕,色彩鲜艳夺目,珠光宝气四溢,非人工所能及。创作题材广泛,花木虫鱼、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山水风光无所不及,既用写实的手法造型,又以明矾晶莹剔透的天然神韵表现一种特殊的意境,制作精致、造型美观大方,外观玲珑剔透、华丽高雅,工艺独具特色,曾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及《浙江工人报》等报刊曾先后介绍了矾塑工艺。上世纪80年代在矾山镇流传,手工匠人人纷纷仿效制作,曾一度形成了一种家庭手工产业。矾塑作品独特的工艺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使其成为工艺美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且明矾具有杀毒、驱虫等功能,在家庭装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市场,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2、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矾炼制技艺
  福德湾村明矾石矿自宋元采炼以来至50年代初,均手工操作,沿用原始的水浸法炼矾技艺,有焙烧、风化、溶解、结晶四道工序,因此种工艺接近于《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原始炼矾法,故被称为古代炼矾术“活的教科书”。对还原、解读古代炼矾工业技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矿工号子
  矿工号子,俗称“号歌”,又称“哼歌”,福德湾村因悠久的矿山井巷作业历史,“号歌”流传广泛,其随矿山的井巷作业的兴起而产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矿工号子无具体歌词,只有一个号,即曲调,是随矿工在劳作时所使的力气而发出的“海咯,哟呵,哟啰”的长谈律音,力小声弱,力大声强,号歌一唱一和,激昂,高亢,豪迈,哀怨,交替出现,既是一种呐喊,也是一种叹息,情到深处则是拼命,这是一种纯粹、发自肺腑的声音,具有浓郁的山歌风情,是一种最有实用价值的民间音乐。矿工井巷作业繁重,紧张,激烈,号歌自然高亢,浑厚,富有力度,节奏感极强。矿工号子展示了矾矿产业工人不惧劳苦的大无畏精神,更体现了奋力拼搏、团结协作与勇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六、福德湾村综合价值

  福德湾村集浙南山地民居与工业采炼矾文化于一体,融生活、生产于一身,是浙江省普通山地民居的典型,是浙江省工业遗产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历史价值。福德湾村在我国矾矿工业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完整见证了我国从古代、近代直至现代矾矿工业发展史,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史料价值,是浙江民族工业的代表性工业遗产,是我国工业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门类;其采炼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见证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福德湾村因矾矿的开采、生产而形成,矾矿工业的发展衍变与村落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所蕴涵的产业工人生活内容、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传统风俗等内容是研究苍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文价值和文化传统的重要史料;
  二、科学价值。福德湾村内保留的矾矿开采、冶炼、结晶、提取工艺和技术,对研究明矾工业技术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于改善和提高现代明矾制造工业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具有研究借鉴作用;特别是由矾矿开采技术为基础的冶炼、开采、爆破、隧道挖掘技术非常突出,成为当地主要劳务输出项目,其所代表的技术在研究采矿、隧道挖掘施工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矾矿遗址保留的工业建筑、厂房、机械设备代表了特定时期的建筑、机械、制造工艺水平,其厂区的综合布局已经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和交通、能源、保障系统等场地布局规划,工人生活区保留了部分典型的传统民居,因此矾山矾矿遗址在研究机械制造、工业建筑、传统居居等领域具有的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福德湾村的产生和发展与矾矿的发展相辅相承,因矾成村,工业村落规划布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和研究价值,尤其是其从山上向山下发展的历史轨迹堪称特例,在研究浙江民族工业发展、研究闽北、浙南山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交流状况等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三、艺术价值。福德湾村具有独特的工业景观和传统民居村落景观。这里的工业村落景观给人强烈的沧桑感和震撼感,矿工民居朴实无华,但是却又有精敏、艺术的细部处理,高低大小的体型组合、比例权衡,各种材料质感、色泽、外形的对比搭配,都经过细致的审美推敲,不同尺寸和形状的蛮石用灵活多变的手法砌筑出极富雕塑美的院墙、山墙,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四、社会价值。福德湾村记载了普通广大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历程,是当地产业工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是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通过参观矾矿工业遗址(博物馆)展示可以培育公众的高尚情操和文化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发挥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教化作用,为提高全民思想政治素养发挥功效;对该村的有效保护和适度利用对于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和改善城镇面貌,调整产业结构、协调推进文化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保护和管理好它可以更好地为发展苍南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主办:温州市图书馆 电话:0577-88967178 信箱:wzwhj@wenzhou.gov.cn 浙ICP备11032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