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温州古村落文化
作者: 发布日期:2020-10-26 21:09:39 浏览次数:359
  温州古村落现存数量当属山地的县市最多,保存也最好,尤其是永嘉。古村落存在如下文化意义:古村落历史沿革清晰,一家血脉相连,有家规、祖训,共同繁衍;村落建筑布局和村落原生态、小环境气候和谐发展;村落民风古朴,环境清新宜人;尊老爱幼,耕读传家。

(一) 村落规划布局文化

  温州古村落,在选址和布局上都追求一定的理念。如:永嘉岩头古村,位于永嘉岩头镇境内,初建于南宋时期,是楠溪江众多古村落中唯一以一整座水利设施来规划布局的村落,是现存最完整保留长廊、亭榭、清流、古树、庙宇、戏台等附属的古村落,最有特色的便是以丽水湖与丽水街为主体的乡村园林。永嘉枫林古村,在明朝洪武年间,经过了重新规划,建筑布局叫“九天七星”。枫林村四周,为了防护,筑有坚固的寨墙;为了出入方便,又在村的东南西北寨墙上开出大小九座寨门,此即“九天”九天门的略称。村内为提供生活和观赏需要的七个水塘称“七星”。永嘉芙蓉古村,按“七星八斗”布局设计,芙蓉东门有联“万恶权奸俯首入门犹吊胆,忠贞义侠昂头履阈不惊心”,增加村落文化氛围;再有陈氏宗祠内戏台有联“是真是假假里演出真情,非实非虚虚中更有实意”。永嘉苍坡古村,该村按照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来规划布局。

(二) 防御和强身健体之尚武传统

  迁徙到温州的人,都在寻找一片安全之地。温州与外界通道有限,又在山海之间,环境已经达到安全之所的要求,因此人们在自身上加强武术锻炼,一为强身健体,二为防御外来侵扰。温州人自古以来崇文尚武,各地民众历来对南拳情有独钟,平阳、苍南、永嘉、乐清等地,习武之风尤盛。尤其是龙湾金岙、永嘉瓯渠、枫林等地,素有“武术之乡”称誉,“村村有拳坛”。如今,平阳武术协会有16 个武术分会,苍南武术协会有16个基层武术分会。

(三) 耕读传家之教育文化

  “耕读文化”虽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但在永嘉楠溪江古村落里表现得简单朴素。“入则为农,出则为士”是耕读传家的古朴描述;另外各地的姓氏宗谱载有各族祖训、家规和戒条等,都以正直、诚实、守信的道德观约束后辈子孙。数百年来,耕读世风在各姓氏家族内传承,也影响着传统村落中的村民和从这里出去的现代市民们,儒雅之风由此弥漫。永嘉花坦古村,位于永嘉县沙头镇境内,为朱姓人聚居之地。南宋时期,朱氏祖先就移居在此。至明清时,人烟稠密,现已聚居着七百多户人家,以农为本,耕读传家,民风淳朴,人文荟萃。

(四) 民俗民风和商业庙会之商贸文化

  温州地处浙南,山脉纵横,又近海,这里的文化自古自成体系。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演变,甚至消亡。但在温州的古村落中,依旧保存着一些古老风俗,尤其是商贸文化浓烈。南宋时期,永嘉(今温州) 地区工商业经济发达,出现数量众多的富商、富工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他们要求抵御外侮,维持社会安定,并希望能减轻捐税,主张买卖自由,尊重商人,发展商业。这和宋代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的发达有密切关系。

  如鹤溪庙会。鹤溪传统庙会历史悠久,随着平阳缸窑村制陶业的兴旺与远播的声名,乾隆年间,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合境平安,民众修建宫庙,于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这天,四面八方的商客汇集于此,抬阁、高跷等民间表演艺术也纷纷前来助兴,热闹非凡,逐渐衍生了以商贸为基础、祈福为初衷的缸窑村传统村落庙会文化。鹤溪缸窑村保留的原始传统陶瓷作坊,是浙南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的缩影,也是研究浙南陶瓷发展历史的鲜活史料。与之相生相伴的当地传统庙会更是难得留存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

  如瞿溪会市。瓯海瞿溪镇形成于宋朝,自明朝开始至20 世纪60 年代,瞿溪老街一直是泽雅屏纸的集散地。每天都有来自瑞安湖屿、瓯海泽雅的纸农,挑着屏纸到瞿溪街出售,换回生活用品,瞿溪街的各行再将屏纸销往上海、苏北、东北、台湾等地,一度远销东南亚。瞿溪老街的商业模式,是以屏纸的集散、运销为主业,连带发展以纸农和其屏纸经营者、从业者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商业和服务业,带有浓厚的纸山文化特色。
主办:温州市图书馆 电话:0577-88967178 信箱:wzwhj@wenzhou.gov.cn 浙ICP备11032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