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温州古村落格局
作者: 发布日期:2020-10-26 21:10:10 浏览次数:319
  温州地势复杂,古人善于抓住山水做文章。山脉为水架构,溪水为村落血脉。温州地区的村落都强调“山、水”这两个环境要素,村子布局严格注重与周边山形水势的和谐统一,力求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小桥流水人家”便是其生动写照。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择水而居是本能,也是一种智慧。温州古村落选址和建筑布局不仅是温州人集体智慧的体现,还是温州历史和文化的浓缩。

(一) 村落选址和格局

  村落选址,最早应该出现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周礼》中有关“都、野”等的规划,说明当时已经具备较为系统的选址理念。堪舆学的出现,再次将选址理念深入人心,并用于实践。再后的河图、洛书、八卦、五行、风水、“天人合一”、“法天象地”、“阴阳学”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村落选址和格局。

  村落选址,包括村落自身选址和村子内部建筑的具体选址。村落自身自然依照我国传统风水学等理念“背山面水”。用现代观念讲,就是村落面朝开阔地,雨水丰富;背后枕靠山脉,抵挡寒流来袭。如果前方不宽敞,人们就设计一方水塘,修渠聚财;村落位置不佳,便增加神祠庙宇、文昌阁塔或者通过筑桥、植树等措施来补救村落水口空间,这使得村落入口也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村落中民居选址依然利用风水学理念,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民居最原始的追求是安全性,再者为舒适,自然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人们对山水的依恋。如:碗窑村,地处苍南桥墩镇玉苍山。古村分顶窑、下窑和半岭三部分。古村中央设计块石路,两旁的古民居、水碓房和陶瓷手工作坊分布错落有致。路边引水渠自上而下流经各古民居、水碓作坊,供村民生产、生活之用。每座民居建筑有厢房、院落,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宛如一座小山城。古窑址龙窑为砖木结构,沿坡而筑,层层叠叠。碗窑古村的布局彰显出村落选址和布局的协调统一,焕发出了碗窑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村落布局中的村庄、水口、桥梁、池塘、民居、庙宇等景象,自然成就“临水而居,山水相宜”的美景。传统的风水学影响着村落选址和布局,但已经淡化。这种理念已然成为一种古村落文化。如苍坡古村,据传该村是在南宋国师李时日的精心规划下,以“文房四宝”为寓意,依风水定方位,形成以村为“纸”、以池为“砚”、以条石为“墨”、以长街为“笔”的方方正正的村落布局之特色。同时,因借西山为“笔架”,将东西长街正位为西山,如此能得文风兴运、科举功名。这种以“文房四宝”作为村落规划布局的独特匠心,透出苍坡历史文化保护区浓浓的书卷气。

(二) 村口文化景观

  村口,即村落入口,一般带有水流,水上架桥,所以也称水口。村口往往是即将进入佳境的起点和关键点。村口造桥、筑塔、立庙宇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便是理想中的村口了。

  温州古村落,在古津渡、河道边筑塔、修桥、植树者较多。如:苍坡古村,地处永嘉楠溪江中游平坦之地,古村的南门,建有溪门。该溪门木造牌楼式建筑,形态优雅,颇具田园味。左右三段人字悬山屋檐,中间高,两边低。整个溪门形制奇特,斗拱、月梁、大头梁做工都极为考究,颇具宋代木构淳和之风。过溪门入口,近处一片荷塘,莲叶田田,远处阡陌交通,绿野平畴。有石桥与李氏大宗、仁济庙、望兄亭等组成屋脊线起伏流畅、错落有致的画卷式立面,为苍坡最动人的村口景致。而位于山地上的古村,由于地处山腰或山顶较平坦之地,村落布局依山而建,村口大多植树造林,立塔保风水。如:岩龙古村,地处永嘉楠溪江源头的高山间小盆地。村落四面群山环抱,小山簇拥着整个村庄,苍山翠柏,秀竹茂林,环境十分清幽。村中名木古树众多,宗祠前有千年香樟树。另外像百年红豆杉亦属世所罕见。村口和榧坟头两处古树蔚然成林,成为守护岩龙古村的天然屏障。另外有地处两山谷底、小河边沿的古村,这些古村犹如“桃花源”,村口自然布置很方便,也能很好地做到理想境界。如:顺溪古村,地处平阳县西南部山区,鳌江上游。因村落两岸青山夹溪顺流而得名。顺溪陈族的先人认为他们居住的山坳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整个山坳就像一只大船,眉峰山意喻为船的桅杆,“一帆风顺”会给顺溪村带来好运气。顺溪村北有连绵高山耸立,南面溪流曲折而过,过溪迎面即有远山近丘,整个区块东西狭长,南北窄短。顺溪的水口,就是一处不错的村口文化景观。水口宫是众水汇聚的地方,是船头,昂首驶向前方。过去顺溪村山坳没有石板桥,来往行人过溪时只有碇步可走。过了碇步,方才进村。清孙锵鸣游顺溪诗:“清溪曲曲抱山来,万竹丛中叫画眉。不减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就是此地景色的写照。

(三) 特色建筑

  温州早期居住条件必定离不开自然原材。据温州曹湾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早在4000 年前,即开始了温州地域的开发、繁衍生息,开辟了瓯江流域的“好川文化”聚落。现场发掘出现的连排石,似乎就是原始人的建筑基础,地上部分的木草等建材已经腐烂消失,而这些石质基础成了唯一遗迹。温州古村,依然保持着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用材特点——石料和木材的结合使用。

  温州古村落中,包括多种建筑类型,祠堂是主角,民居是重点,村落越古老,人口越繁盛,村落的建筑越有特色。温州古村落正如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所描述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 宗祠
  村庄是宗族的聚落,同姓一村,从而形成严密的宗族体制。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宗族内部一般为:宗族—分房,大宗—房派—家族,联宗—各地大宗—房派/支派。宗族组织也日趋成熟,其中不少成为名门望族。尤其在明清时期,随着温州当地商业经济兴起,宗族便更为强盛,大建大宗祠、支祠或家庙。村庄也得到长足发展。宗祠成为村落兴盛的标志。如:永嘉县枫林村,现存有大小宗祠15 座,永嘉芙蓉村现有9 座宗祠。

  2. 民居
  民居建筑是温州古村落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也是最能体现古老和传统的元素。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中就有3996 处,分布在各古村落中。现存古村落中的民居的建筑年代上集中在清晚期,明代风格犹存,但木构受自身的寿命和温州温暖潮湿大环境的影响,很难留存。温州大环境下,使得温州民居具有丰富的建筑表现,呈现施工技艺精巧等特点。
主办:温州市图书馆 电话:0577-88967178 信箱:wzwhj@wenzhou.gov.cn 浙ICP备11032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