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温州古村落历史溯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10-26 21:10:58 浏览次数:362
  温州古村落历史久远,人口变迁频繁。人多、集聚而昌,人走、楼空而荒。温州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人口大规模迁徙,造成村落繁盛和衰败频繁更替。温州人口迁移历史,即是温州古村落变迁历史。

  温州地处大陆边缘,似乎远离人类文明中心。据现有考古资料发现:在距今约4000 年前,温州地域内就有“好川文化”原始人居住,他们过着原始狩猎生活,后发展到男耕女织的社会生存状态……温州地域有古人类,原始文明在此地星火燎原。

(一) 温州人口首次外迁

  据《史记·东越列传》:“至建元三年(前138) ……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纵来,处江淮之间。”此事又见载于明弘治《温州府志》:“ 《汉志》……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东瓯王望(此时,东瓯之地为降级别的王——广武侯驺望统治) 举国内徙,处江淮间。”在当时,温州本土贵族等上层人士和多数平民为避开闽越入侵均随王内迁安徽,留下荒野寡民,杂居乡野。53 年后,据光绪《永嘉县志》载:“ 《太平御览》…… (昭帝) 始元二年(前85) 以东瓯地为回浦县(今浙江台州、温州和丽水等范围)。”历50 多年才在东瓯地域上开始置县,说明原始住民确实很少。又过223 年,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章安之东瓯乡置永宁县(温州建县之始)。此时的永宁县,几乎包括现今的温州和丽水一部分之地,可谓地广人稀。经过270 多年的本土民居繁衍,才足以置县,人口无非万人而已。

(二) 人口因避战乱而迁入温州

  温州地处南方,原为东南蛮夷之地。但是在北方自然灾害和人为动乱时期,温州则是安全之所。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北方战乱,北方人士大量迁入永嘉境内。尤其是晋怀帝“永嘉之乱”后,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史称“衣冠南渡”。温州地域迎来人口大增长期。唐中后期,标志性事件“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士大批南下,经济中心也随之南下。南方的江西、福建又有黄巢起义影响,中原人士和闽人纷纷迁入温州。如: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永嘉苍坡村李氏为避战乱而由福建长溪迁居来此。金灭北宋,汉人南迁。南宋中心居临安(现杭州),汉人主动迁入南方,尤其是温州等地。如:乐清市乐成赵氏,为北宋宗室,在靖康之难后,随南宋高宗赵构南渡,建炎四年(1130) 寓居温州,绍兴三十年(1160) 左右,转迁乐成,分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温州现有古村落在宋代时建立很多,这大概同当时的政治、经济相关。

(三) 温州人口主动外迁或战时减少

  元、明、清三代均曾实施“海禁”政策,造成温州等沿海之地海上贸易锐减,经济衰退,人口难免流失。再者明朝前后近300 年间,温州均受到倭寇侵扰。尤其是明“嘉靖倭乱”,东南沿海倭寇为患,明王朝依然延续海禁政策,倭寇侵扰事件不减反增。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倭乱,人口减少。清朝前期,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才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清顺治十二年(1655),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 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告平,清王朝始停止海禁。温州地域,在此类迁界运动中,户丁数锐减。现有村落也在此时期衰败,后再复兴。

(四) 温州人口自然增长期

  汉朝等以后各朝代的早中叶,政治经济较稳定,温州人口均得到自然增长。清后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海洋经济繁荣,沿海地区受益,人口总趋势增长加速,但是战事不断,人口增长受到影响。温州现有的村落基本保持在明、清居住格局。清以后,人口流动多维、双向,政策影响最为强烈,村落繁荣或衰败,一纸公文见分晓。
主办:温州市图书馆 电话:0577-88967178 信箱:wzwhj@wenzhou.gov.cn 浙ICP备11032910号